陕北的拴马桩 二维码
发表时间:2012-12-15 12:01来源:姑苏晚报 去西安旅游,朋友发现当地有种不大不小的景致———那种竖立于屋前、道旁的一根根青石桩子。在乾陵周边的山上、村里,在荐福寺的小雁塔内,在街边的店堂外,不时会看到这种手工雕凿石品的身影,觉得有趣。 这种石桩子,多数高高地直立在屋子前后、山道左右。每根桩子一米来高,25厘米左右见方,石桩用料多是很好的青石材料。因为年代久远,石桩周身往往旧色、打磨得光洁顺滑,一眼看着舒坦、趣味。桩的顶端大多雕塑有各类造型的形象———猴子、狮、蟾、人物等等,个个造型生动、形态意趣、雕工精美、手法夸张。游人见之,往往驻足不前,喜爱备至。石桩身上从顶端造型开始,一路往下洞穿有一两个或者三两个穿孔,特别是石桩顶端的孔眼,往往利用造型自身的自然肢体空间打造穿孔。穿孔很光洁,三两个指头伸进伸出十分顺当。初一见,不知为何物?派何用场?细打听,原来就是常说的西北地区的拴马桩。 拴马桩分布在陕西关中渭河以北的农村,历史上是商旅人拴马匹、庄稼人拴牲口用的。据载,最古老的拴马桩出现在元代,有近700年的历史。当时,马匹南输中原,并且很快成为商旅、交通的重要工具,与之关联的拴马桩便应运而生。拴马桩的出现,反映了北方牧马民族的文化影响。它盛行于明代,延续至清末,千拴千样,是艺术与实用的巧妙结合。 拴马桩源于生活,淹没于生活,最终成为一个历史的印记。拴马桩与现代人生活渐行渐远,这是时代的选择,亦是自然法则,无法强留;但是,古老的拴马桩,终究不失为一种精美的中国民间雕塑艺术品而受到人们的青睐,以至得以保存、收藏、展示,它在700年的历史长河中所起的作用与影响毋庸置疑。(摘自姑苏晚报) |